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袁中玉教授:从CREATE-X研究,谈化疗与内分泌治疗的“分与合”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7/21 10:59:06  浏览量:30922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肿瘤瞭望:2017年6月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日本和韩国的JBCRG04(CREATE-X)研究,旨在探索卡培他滨辅助治疗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未达pCR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辅助治疗未达pCR或淋巴结阳性的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给予卡培他滨6~8个周期加强辅助治疗,能显著提高5年DFS(74.1% vs. 67.6%, HR=0.70, P=0.01)与OS(89.2% vs. 83.6%, HR=0.59, P=0.01)。

 
《肿瘤瞭望》近期邀请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袁中玉教授撰稿,从CREATE-X研究讲起,分析乳腺癌治疗中化疗与内分泌治疗的“分与合”。
 
卡培他滨是一种新型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在晚期乳腺癌全程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随着FinXX 研究10年结果、CREATE-X以及TACT2研究全文发表,卡培他滨也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逐渐显现出了优势。我们中心开展的一项在三阴型早期乳腺癌标准辅助治疗后,使用卡培他滨节拍化疗6~8个周期的研究(SYSUCC-001)已经结束入组,希望能提供另一种减毒但不减效的卡培他滨辅助治疗模式。

CREATE-X研究的最大争议点
 
而CREATE-X研究的最大争议点之一,在于实验组的激素受体阳性人群,接受了卡培他滨联合内分泌治疗。
 
关于化疗与内分泌治疗相互作用的机制,最早来源于1989年发表在JCO上的一篇文章。该研究发现,他莫昔芬与美法兰对ER阳性细胞(MCF-7)及ER阴性细胞(MDA-231)均有拮抗效应;但他莫昔芬与CTX、DOX等没有拮抗效应,甚至有相加作用(MCF-7细胞)。现今药物更新换代迅速,新型化疗药物与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仅凭早期研究就下拮抗的定论,似乎不够严谨。
 
目前临床上对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讳莫如深的观念,多半来源于NCCN指南中引用的SWOG 8814研究。该研究旨在探索对于激素受体阳性、淋巴结阳性的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术后他莫昔芬(F)辅助治疗5年基础上,联合或序贯CAF方案能提高患者的生存,且CAFT方案与CAF-T方案孰优孰劣。最终结果显示,CAF-T/CAFT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都显著优于T, CAF-T组相较于CAFT组,有改善DFS的趋势 (HR=0.84, P=0.055)。但仅凭这单个研究的结果,难以明确化疗与他莫昔芬能否联合应用。
 
 
近年,陆续有关于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证据涌现。如2006年发表在JCO上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激素受体阳性的晚期老年乳腺癌患者,在来曲唑基础上联合口服环磷酰胺节拍化疗,能显著提高总缓解率(87.7% vs. 71.9%),且显著降低Ki67和VEGF的表达。
 
2013年ASCO报道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卡培他滨联合AI用于晚期乳腺癌一线或者二线治疗,明显优于单用卡培他滨或AI(无进展生存PFS 21个月vs. 8个月vs. 15个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这些研究虽然多为回顾或小样本研究,但强烈提示了对于高危的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使用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内分泌”合“化疗
 
再来看CREATE-X研究。研究方案中提到:卡培他滨组中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患者,可在卡培他滨治疗基础上联合内分泌治疗。绝经前患者,可使用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治疗5年;或使用LH-RH类似物2年,同时使用他莫昔芬5年。对于绝经后的患者,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s)5年,如果不适合使用AIs,可选择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治疗5年。具体用药模式有如下选择(推荐3和5):
 
 
CREATE-X研究最终按1:1入组了887例患者,卡培他滨组与对照组中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分别为68.6%与66.9%。该人群使用卡培他滨加强治疗的DFS获益趋势与全人群一致(76.4% vs.73.4%, HR=0.81),OS获益趋势也与全人群一致(93.4% vs. 90.0%, HR=0.73)。由此可见,卡培他滨与内分泌治疗联合用于早期乳腺癌辅助阶段,并未显示出拮抗效应。
 
综上,对于激素受体表达不高的乳腺癌患者,与其在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之间纠结,不如积极探索二者联合的可能性。我中心即将开展一项由王树森教授牵头的SYSUCC-006研究,旨在探索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使用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氟维司群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期待有更多的证据,为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好的选择。
 
专家简介
 
袁中玉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胸部肿瘤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靶向与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药学会女性肿瘤用药专家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乳腺癌的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作为PI主持的临床研究8项,参与多项国内外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广东省自然、广东省科技计划、中山大学5010项目、华南肿瘤学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等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8篇。
 
参考文献

1. Lancet. 2009 December 19;374(9707): 2055-2063.
2. J Clin Oncol.  2006 Aug 1;24(22):3623-8.
3. J Clin Oncol. 1989;7:710–717.
4. N Eng J Med 2017?;376:2147-59.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吉晓蓉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内分泌袁中玉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