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谈笑间 CSCO-BC特别栏目丨孙涛教授:先有德、后有医,生命中的坚持和努力,都为更好的救治患者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11/27 13:56:56  浏览量:1195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迈入新世纪已二十载,医学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仁心仁术、为国为民的医生。正所谓“医者,父母心也”。肿瘤瞭望与CSCO BC合作谈笑间系列专栏与名医回望过去,品尝医学生涯的人生百味。本期特别邀请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教授做客专栏,因着一份执念,步入了医学之路;机缘巧合之间,全家扎根乳腺领域。匆匆三十年,曾为患者的离去而无奈叹息,也曾为患者回归生活而欣喜,从无药可用到精准施治、全程管理,她见证了祖国乳腺领域的蓬勃发展。漫漫旅途,坚持、努力,终会带来光明的未来。

 

 

第壹章

承母所托,必不辱命


 肿瘤瞭望 :非常欢迎孙老师做客肿瘤瞭望《谈笑间》,自您92年毕业从医到现在已近30年的岁月,请问最初是什么推动您选择医生这个职业?


孙涛教授:讲起来是很久远的事情了。那是在我初二时,约么十五六岁的样子,妈妈身体非常不好,因为泌尿系感染使用氯霉素,进而导致了非常严重的贫血,血色素仅4.2克,表现出贫血性心衰的症状,十分虚弱,稍稍走点路就气喘吁吁,连二楼都爬不上去,不得不住院治疗。为了照顾妈妈,每每放学我就先去医院,陪妈妈吃完饭后再回家写作业。


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有段时间妈妈自己都失去了希望,甚至把我和姐姐叫到床前留嘱咐,这让我非常痛苦。妈妈就安慰我说希望我好好学习,将来学医为她治病,所以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学医。后来高考时,我从第一志愿到大专都填报医学院校,迫切的希望早日成为医生给我妈妈治病。怀着这样一种信念进入了医学领域,没想到许多年后的今天,我能为抗击肿瘤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贰章

一门三医客,扎根乳腺家


 肿瘤瞭望 :您的丈夫、儿子也都是乳腺领域的医生,能否为我们讲讲您一家的日常,茶余饭后的是不是都在讨论最新的进展和指南的更新?


孙涛教授:我们一家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扎根乳腺。我先生所在的外科分专科比较早,他很早就选择了乳腺外科。我毕业时分配到肿瘤内科,负责全瘤肿,医院内科扩大后也面临分专科。彼时我所有的科研课题都在乳腺癌领域,所以就顺理成章的选择了乳腺内科。我觉得乳腺癌特别有意思,作为女性的第一恶性肿瘤,它的治疗手段相对较多,预后较好,每当我的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我就特别有成就感。等到我儿子念研究生定方向时,我对他说:“儿子,你可以学乳腺,现在乳腺外科不单纯做手术,还要考虑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只要前期治疗做的好,就能为患者带来非常好的预后,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还有一个比较自私的因素是我和他爸都在乳腺领域,在学术上可以帮助到他。他也听从了我的意见,有时遇到问题就会问我“妈,有个病人你帮我看看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我就会指导他看哪个指南、怎么做。有时乳腺领域有学术活动,我也会让他上线去学习,督促他尽快成长起来。


现在他在上研究生,住在学校附近,我和他爸也都特别忙,每天看病、开学术会等,回家都很晚,很难有机会聚到一起聊天。往往是在上班时我和他爸沟通更多,开学术会议前的路上、病人转诊时都可以沟通交流,尤其是医院开展的MDT会议上,我俩一个内科、一个外科,出门诊时间也基本重合,遇到特殊的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发起MDT。对于某些我觉得可能需要做手术的患者,我就会让他会诊看看手术时机;他也会请我对复查之后晚期的患者会诊,让我从内科的角度上考虑如何救治病人。我们一家自成MDT,比如遇到需要复杂手术的患者时,我去求他来做手术还是很容易的,能为患者的诊治带来很多方便。


第叁章

见贤思齐,人生再起航


 肿瘤瞭望 :您先后赴日本、斯洛文尼亚学习,早年中外的医疗水平和医疗环境都有一定差距,在您学习的时候有怎样的感触?


孙涛教授:国外的留学经历在很多方面对我的成长都有启蒙的作用。1998年3月,我赴日本九州国立癌中心消化内科、血液科、呼吸科学习了三个月,其中一位导师是消化内科主任,他特别擅长胰腺癌原代细胞分离和培养。我既做助教、又做试验助手,跟他出门诊、去女子学院讲课、去实验室做试验。然而我当时很朦胧,对科研几乎没有概念,他在细胞培养流程的教导和S-1临床试验的示范,让我粗浅的了解什么是“科研”。留学期间我在宫崎参加过一次日本的全国消化年会,目睹了身边的医生做壁报、做大会发言,第一次认识到了科研可以如此深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每周三下午的MDT,外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的医生全都到场对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并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比如某个患者药物治疗后又做了手术,MDT就会展示术前影像学结果、术中所见的病灶大体外表、患者的病理报告,并形成一致的讨论结果。当时的我认为这仅仅是每周固定的类似会诊的病例讨论,现在回想起来,就是MDT了。


除了MDT会议,日本医生的日常除了看病之外,还有每天的科会、午餐会、晚上的学术研讨会。有次我的老师告诉我下班之后到大门口集合,跟他们一起去参加学术研讨,到了之后我才发现他们那次会议学习的是我国《伤寒论》,他们那种严谨求学、孜孜不倦的精神让我很受触动。


另外日本的病治管理系统、院际管理系统特别合理,既有纸质文件留档,又有电脑系统协调,医生之间可以通过彼此的推荐信帮助患者顺利完成诊疗交接。比如患者在九州国立癌中心初诊,而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复诊要去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就会为他写好推荐信,让患者去预约治疗,同时患者就诊的病历会从头到尾整理成一个很大的活页夹,随着他一起转到就诊的医院。因此每当患者就诊时,这份完整的病历将能帮助接诊的医生最有效的看到患者的既往史,形成有效的治疗闭环。当时我就觉得非常的方便,在今天看来,这就是大数据思维了。


三年的学习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科研,什么是MDT,而一个合格的医生更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所以我确立了两个目标,一是学会使用电脑,二是要提升自己。我6月份归国后立刻报了考研班,并顺利的考上研究生,然后又念了博士。回想起来,正是这短暂的三个月赴日学习,让我重新确定了人生目标,从而走到现在。


孙老师在日本作为唯一一位中国女性参加国际会议

第肆章

师严道尊,医德先行


 肿瘤瞭望 :赴日学习铸就了您的匠人精神和认真严谨的科研态度,许多年来,您以这种严谨和认真的态度约束您自己、您的学生和科室,并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对科室及学生的要求吗?


孙涛教授:我担任科主任后首先确立了每天的早会制度,除了周一我出门诊外,周二、周三是早读会,周三、周四是科室会。早读会上要求科内医生找一篇最新进展,先用英语给大家念摘要,然后再解读,这样既可以熟悉肿瘤领域相关的专业英语,也能熟悉最新进展。科室会则由厂家确定主题提供相关材料,科内医生充分学习并补充相关进展材料后再为大家讲解,还要准备好回答其他同事的提问,以逼迫他去学习,去锻炼他的演讲能力。而且周四晨会也是固定让研究生讲课的时间,若演讲能力不行,则毕业答辩就很难讲明白,所以我是要求研究生必须要积极锻炼自己的。教不严,师之惰,要是我不盯紧,他们可能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肿瘤瞭望 :借着做客《谈笑间》的机会,您对年轻的徒弟们有哪些叮咛?


孙涛教授:我认为医生这份职业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医德。无论一个人多么才华横溢,若没有善良的心,不能真心对待患者,不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解除病痛,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我经常跟徒弟们说:“你们做细胞培养,犯错了细胞养死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再复制一批、再培育;但治病是不允许有重大错误的,一旦诊疗失误,就会影响患者未来整体的结局。”所以,我要求他们首先要有德行,真心为患者着想,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专业知识,以给患者做最好的治疗。


另外,科室里医患融洽的氛围也需要大家一起维护,我要求医生、护士对待患者一定要让人感觉亲切,因为我们科室的患者预后差,身体、心理都持续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尽管我们不能治愈所有患者,但我们能做到让患者治疗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心情。比如患者向科室内的人求助时,即便不是自己的患者也不能不理睬,即便问题无法解决也要尽力去帮忙找能解决的人,这都是需要大家自觉做到的,温柔、善良,是我们最基本的医德要求。


孙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第伍章

身心并治,向快乐出发


 肿瘤瞭望 :采访前也看到您正在办患者关怀沙龙,患者对您都非常亲切,像亲人一样与您合影。那么在您救治患者的近30年中,有哪些印象非常深刻的患者?


孙涛教授:当年有一名护士,患乳腺癌后未及时治疗,肿物发展的特别大,在外院治疗效果不好后转诊到我这里。经检测是HER2阳性乳腺癌,因为不接受靶向治疗就先用蒽环单药化疗,效果不好才改用双靶治疗,但很快就进展了,破溃严重。她运气比较好,正逢吡咯替尼上市,于是在换用吡咯替尼和卡培他滨后不久,病灶就逐渐消退了,但随着破溃的愈合整个皮肤有了非常严重的色素沉着,我就想为患者做肿瘤切除,于是我就求我先生给她做手术。我先生看完后认为患者手术需要植皮、重建,而且预后可能也不会特别好,就不太愿意做。但最终还是在我的请求下给患者进行了手术,那台手术持续做了8个小时,做完的效果与最早的影像比起来让手术室的人都觉得很了不起。到现在患者已经近三年没有复发,像正常人一样回归了生活,回归了工作,正是我们的努力保全了她和她的家庭。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坚守、不放弃,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就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较之现在,以前缺少药物的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让人难以忘怀。我记得有一个28岁的小姑娘,18岁前得了乳腺癌,手术后恢复的挺好,但后来大学毕业上班后再次复发。等到我接诊她时已经发展为胸腔积液,几乎不能直立,乘电梯只能倚着电梯。那小姑娘特别有礼貌,每次看到我忙的时候,就站在走廊里瞅着我,不会进来打扰,我特别喜欢她。开始治疗时效果不错,她也很乐观,常常跟我念叨说“我就想穿上婚纱结婚”,那时她胳膊有点肿,去试婚纱时就用弹力带绷上,十分俏皮活泼。但是命运就特别的不公平,太捉弄人了,就在她结婚前的一个月,病情突然进展,连正常坐姿都无法保持了 ,婚也没有结。我不得不重新制定治疗策略,唉,那个时候药真的太少了!只有几个化疗药来回替换、维持着,后来就一点点进展,最终离开了我们。她那俏皮、礼貌的样子,对美好生活憧憬的样子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她的电话和短信我也一直保留着,真是舍不得她,可也真是无奈。


现在不一样了,有那么多新药能帮助到患者,我们不单单追求治疗效果了,也开始关注患者的心理和治疗体验。患者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就开导他们,他们也会把我们当成亲人聊他们的故事。有个患者还组建了一个吃喝玩乐群,我经常把患者推荐到这个群里,让他们一起学书法、画画、编织、唱歌、跳舞,郊游、聚餐,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生活,患者也因此身心状态都会有了很好转变。我特别喜欢跟患者在一起,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定期开展患教,每周三晚科里都有医生给患者安排线上课程,为患者答疑解惑。无论是安排患者学习,还是组织活动,目的都是让他们快乐的生活,所以患教群的名称就叫“向快乐出发”。


第陆章

沧桑巨变,见证诊疗发展


 肿瘤瞭望 :药物是内科医生救治患者的武器,您经历了国内抗癌药物的飞速发展,也目睹了国内外的诊疗差距,您觉得30年来中国的抗癌事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孙涛教授:我刚上班的时候,化疗药特别少,只有顺铂、环磷酰胺和长春新碱,后来足叶乙甙、紫杉醇上市,然后就迎来了脂质体阿霉素、白蛋白紫杉醇,最关键的是靶向药越来越多了。还记得曲妥珠单抗刚进入中国时十分昂贵,很多患者都用不起,当时靠着赠药缓解患者的压力,真是要感谢国家政策让曲妥珠单抗进入医保。我从业这28年,从最初始的没有支持治疗的化疗药时代到现在患者可以无吐的、无痛的、有头发的、有尊严的去接受各种治疗,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患者活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好。中国肿瘤事业的飞速发展,让医生有了更多的武器去保卫患者。


 肿瘤瞭望 :长久以来,总是NCCN等国外指南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但它们是否适合中国患者尚未可知,对此您有怎样的体会?


孙涛教授:确实如此,NCCN、ESMO、ASCO等指南在国内的应用总会面临一些阻碍,比如很多指南推荐的药物国内并未上市,比如中外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有所不同。虽然过去我们都是拿来借鉴,但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CSCO 指南,这才是最能落地实施的。比如《CSCO BC指南》,江泽飞教授将之设计为口袋书的形式,便携易行,随时随地可以查阅以指导临床。它更新的特别快,有了新药、新进展立马写入,还会综合考虑医保、药物可及性的问题。今年更新还加入了人群分层、精准治疗,诊疗路径清晰明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份特别全面、可及性高、操作性强,各方面无可挑剔的指南。


第柒章

坚持,努力,未来可期


 肿瘤瞭望 :您在一线已经工作28年,回望过去,有过辛酸、有过成就、有过快乐,还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展望未来,您有哪些话给到自己呢?


孙涛教授:我还有不到10年就该退休啦,所以对我来说首先要把科室的梯队建好,有目标的培养接班人。现在科室体系已经很成熟了,科研、临床试验、临床诊疗三条线都运行的非常顺畅,而且国内创新药物如双抗、偶联抗体也在蓬勃发展,接下来 30年乳腺的治疗领域的发展非常乐观,不会再有无药可治的问题了。所以重中之重的问题是要把年轻医生往上培养,让他们读硕士、读博士、顺利的晋升。 国家越来越富强,领域不断的发展更新,新生代的医生逐渐成长,我们的科室也会越来越好的。


 肿瘤瞭望 :如果让您一句话来回顾您的过去和展望未来,您是觉得哪一句话会比较有代表性?


孙涛教授:努力就有回报。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所以未来可期。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