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访谈>正文

中华淋巴瘤大会丨徐兵教授:滤泡性淋巴瘤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3/22 14:19:19  浏览量:8339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发病率仅次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常见B细胞淋巴瘤。FL属于惰性淋巴瘤,尽管该疾病进展缓慢但并不能治愈,且由于反复复发及进展,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针对FL的“无化疗”方案疗效确切且毒性较低,而新型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也显示较好疗效,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刚刚结束的中华淋巴瘤大会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做了精彩发言,回顾并展望了滤泡性淋巴瘤研究进展。本刊特邀请徐兵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现将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徐兵教授

中国滤泡性淋巴瘤的“四大”临床特征

 

徐兵教授:我们刚刚完成的一项由全国十大肿瘤中心共同参与约2000例中国淋巴瘤患者的真实世界d研究表明,中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起病年龄更轻,我国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0+,而欧美国家为60多岁;二、女性发病率高;三、免疫化疗的比例高,观察等待的比例低,80%的患者接受的是R-CHOP方案,其他方案选择相对较少;四、总体生存情况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太大。


我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之精心“布局”


徐兵教授:2021年1月,我们成立了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作为组长,我们希望推动我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不断向前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多中心合作,使得中国的滤泡性淋巴瘤诊疗水平与世界接轨。目前,我们工作组的任务计划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积极开展回顾性临床研究,获得中国患者的疾病特征。目前,我们所应用的预后分层均来自于国外研究,其是否适合中国人群还有待检验。从我们的初步结果来看,中国人群的预后指标与欧美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也正在进行关于中国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指标更新,以期更适用于我们亚洲人群。


其次,开展一些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提高我国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整体预后。


第三,加强基础性、转化和临床研究,在这方面我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在滤泡性淋巴瘤领域发表的文章共3000多篇,然而我国的研究仅有20篇左右,其间的差距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需要努力追赶。我们团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滤泡性淋巴瘤微环境和靶向治疗的研究,希望能够有所突破。


2020年滤泡性淋巴瘤研究进展回顾

 

徐兵教授:总体上说,当前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治疗还是分层治疗。对于早期(局限期)的患者,放疗是首选,在放疗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或者奥妥珠单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对于放疗剂量、药物联合的剂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进展期滤泡性淋巴瘤,应依据患者是否有治疗指征,对于没有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先观察等待,对于有治疗指征的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案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个人建议,对于侵袭性强的、有较大肿块的患者,R-CHOP方案可能优于BR方案。去年在ASH年会上公布了一项研究,对于SUV值大于13的患者,R-CHOP方案优于BR方案,然而对于相对惰性的、恶性程度不高的患者,BR方案优于R-CHOP方案。


R2方案是第一公布的“无化疗”方案,最新的随访数据显示,其疗效不劣于免疫化疗方案,能否进一步提高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种新药能否带来更大的获益,目前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很遗憾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还没有超越现有方案。一方面是做加法,对于年轻高危患者,我们考虑增加一种新的靶向药物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另一方面是做减法,尤其在老年患者中,维持治疗能否减少CD20单抗的用量,从而减少患者负担以及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最新进展方面,主要集中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上。在ASH2020年会上,CAR-T细胞治疗大放异彩,对于难治复发的患者其有效率高达80%以上,CR率达到60%,这是既往小分子药物和免疫化疗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如果要把CAR-T进一步应用到惰性淋巴瘤患者当中,我们必须要降低相关的不良反应的问题,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问题。


滤泡性淋巴瘤治疗前景展望


徐兵教授:展望未来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前景,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在免疫微环境研究中的突破。滤泡性淋巴瘤与侵袭性淋巴瘤有所不同,它为免疫功能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对于滤泡性淋巴瘤而言非常重要。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免疫治疗药物PD-1对滤泡性淋巴瘤疗效不佳,究其原因是由于其中的巨噬细胞增多、CD8阳性T细胞比例太低所导致。因此,对于免疫微环境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在免疫治疗上更加精准,筛选出哪些患者适合免疫化疗,哪些患者更适合无化疗方案。当然,我们还需要其他多基础学科研究齐头并进,从而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滤泡性淋巴瘤的本质,实现更精准分层治疗,最终提高患者的总体疗效。


专家简历

徐兵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

厦门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

厦门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常委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李春明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血液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