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创新,协作中发展——徐惠绵教授总结CGCC 2021及胃癌领域热点难点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10/25 15:48:59  浏览量:1934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第十六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CGCC2021)于10月15~16日在上海圆满召开。

编者按: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CGCA)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CGCC2021)于10月15~16日在上海圆满召开。本届大会紧扣“创新、规范、合作、发展”这一主题,对胃癌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本刊特邀大会主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惠绵教授对大会热点进行介绍,对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胃癌专委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就胃癌消化道重建及胃癌腹膜转移治疗等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徐惠绵教授
 
CGCC2021亮点:促进中国研究开展,加速中青年学者培养
 
徐惠绵教授:2020年因疫情影响,第十五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在沈阳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2021年因疫情防控要求,第十六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仍然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并以线下为主。
 
就本次会议的亮点而言,第一,我国的胃癌研究很少在国际上有话语权,体现在国际各大指南(NCCN指南、ESMO指南等)大部分都没有中国的声音。因此,本次会议重点是加强多中心临床研究、真实世界研究、基础与转化研究等临床研究的开展,树立典型,分享他们开展临床研究的经验,促进我国的临床研究质量更高、可行性更强,未来能够在各大指南中加入中国元素。第二,为加速中青年学者的培养,加强我国学科建设,今年设立了“青年专家专场”和“青年科学家奖”,重点发掘年轻有为的专家,使我国的胃癌事业持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协作中发展。
 
砥砺四年,第五届专委会交出完美答卷
 
徐惠绵教授:近4年来,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在很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专委会组织建设方面,完善了专委会内部的组织建设,加强了专委会的自身建设,包括专业学组的增加、青委会的换届,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框架。(2)学术引领方面,举办了很多线上线下会议,除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还举办了数十场各专业学组会议、青委会以及其他专题学术会议,每个专题会议都针对临床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解析、讨论、交流。(3)国际交流方面,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在线上与日本、欧美的顶级胃癌专家进行沟通,开展学术交流,并参与了十余项国际临床研究,国际胃癌大会(IGCC)和日本胃癌学术年会(JGCA)都设立了中国分会场,这在过去前所未有,说明中国胃癌诊疗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受到国际认可。(4)规范化诊疗的推广方面,我们近几年制定了二十几项不同临床问题的专家共识。最近,受中国抗癌协会委托,发挥专委会各专家的优势,撰写了一部胃癌整合治疗指南,该指南五万多字,包括“防、筛、诊、治、康”五大方面,与其他指南相比更全面,更有整合的特点,相信将对我国今后的胃癌事业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此外,中国抗癌协会牵头编写的《整合肿瘤学》巨著,胃癌专委会完成了“胃癌”章节,约8万多字。在本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上,我们还启动了“CGCA发展40载”新书项目,该书将总结胃癌专委会成立40年以来所做的工作,旨在总结过去,致敬前辈,激励中青年一代为胃癌防治事业积极努力,更好地发挥其先锋作用。
 
胃癌消化道重建全腔镜吻合 vs 辅助切口辅助吻合:安全为先,兼顾质量与长期生存
 
徐惠绵教授:胃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是全腔镜吻合还是辅助切口吻合,这是微创外科的瓶颈问题。全腔镜下吻合,腹部基本没有切口,更体现微创,弊端在于有吻合口漏、出血、狭窄的风险;辅助切口辅助吻合精准性更好。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要根据医生的经验、熟练程度和学习曲线而定。如果医生还在学习阶段或积累的经验较少的情况下,建议以安全为主。因为作为一台手术来讲,第一要保证安全,第二要保证质量,第三要保证其根治性。
 
胃癌腹膜转移治疗进展:探索机制,综合治疗
 
徐惠绵教授:胃癌腹膜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一个首要问题,如果解决了腹膜转移问题,我国胃癌的总体生存率就可以明显提高。根据2018年国家癌症年报报告,我国胃癌的总体生存率为35.7%,主要问题在于腹膜转移是中晚期胃癌一个很重要的转移途径和致死因素。
 
目前在腹膜转移的治疗方面,我国专家学者倾注了很大心血,既引进了日本和欧美治疗腹膜转移的技术方法,也积累了自己的临床经验。(1)手术基础上的热灌注化疗对腹膜转移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如果已经出现腹膜转移,热灌注化疗则可以起到治疗作用。这一方法我国已经较普遍开展。(2)引进于日本的全身化疗加腹腔灌注化疗,主要方案是采用S-1加紫杉醇静脉化疗,同时进行紫杉醇腹腔灌注,对已经出现腹膜转移、预防性腹膜转移或腹膜转移的转化治疗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目前,上海朱正纲教授团队和我们团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临床研究。
 
总体而言,我们在腹膜转移治疗方面有一定进展,但距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此外,对于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亦很重要,我们团队在研究腹膜转移“种子土壤学说”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微环境与腹膜转移的互动关系。在本次CGCC的国际交流专场,日本专家Kazuhiro Yoshida教授在报告“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最新进展”时提到化疗加免疫治疗的问题,这提示我们既要研究腹膜组织细胞的微环境,还要探讨腹腔免疫微环境。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采取化疗及热灌注的基础上,附加CAR-T疗法或PD-1抗体,以及相应的靶向治疗,可能会更有效地解决腹膜转移治疗的问题。
 
专家简介
 
徐惠绵 教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肿瘤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科大学胃肠肿瘤首席专家
学术成就:
先后主持、承担“863”、“973”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  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在《Annals of Surgery》、《Annals of Oncology》、《Oncogene》、《Stem cells》、《Cancer》等著名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123篇。“胃癌三早与现代外科治疗研究”和“胃癌及癌前病变分子病理学机制研究” 分获2001年、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胃癌转移规律及亚临床转移诊治研究”获2016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版面编辑:洪江林  责任编辑:聂会珍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CGCC 2021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