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2023北京紫禁城肺癌年度会议暨第十五届肺癌多学科诊疗进展研讨会成功召开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3/12/11 16:48:44  浏览量:408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12月8-9日,由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和北京陈菊梅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3北京紫禁城肺癌年度会议暨第十五届肺癌多学科诊治进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肿瘤领域顶级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学术前沿。

12月8-9日,由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和北京陈菊梅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3北京紫禁城肺癌年度会议暨第十五届肺癌多学科诊治进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内肿瘤领域顶级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学术前沿。

开幕致辞,寄予殷切期望
在12月9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大会主席团代表进行精彩的开场致辞。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介绍了本届会议的启动和筹备背景,并向关心和鼎力支持会议的所有专家表达了衷心的感谢。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胡毅教授介绍道,会议从2005年至今已举办了15届,此次将北京紫禁城肺癌年度会议和肺癌多学科诊治进展研讨会联合举办,非常有意义;会议邀请到了五十余名国内外著名肺癌领域专家莅临,与大家共同分享和盘点近年来肺癌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感叹:“过去十几年来,中国在抗肿瘤研究领域突飞猛进,中国原创研究和原研药物逐步走上国际舞台,也见证了青年学者和医生的不断成长,在吴一龙教授的领导下,中国的科研人员通过团结协作创造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非常感谢刘晓晴教授的多年坚守,今天我们融合在一个大集体中,让肺癌研究事业传承不息。”
 
学术报告,聚焦领域前沿
SESSION 1
随后,大会开启了学术环节。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明芳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刘哲峰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作题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进展热点》的报告,讨论了新辅助免疫/化疗方案探索的重要目标,指出治愈是每位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癌症患者的最终治疗目的,同步放化疗是不可切除III期NSCLC治疗的标准方案,IO巩固维持成为局晚期NSCLC同步/序贯放化疗维持治疗的标准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在《靶向与免疫治疗时代NSCLC围手术期治疗之价值》报告中总结道:对于早期驱动基因阳性NSCLC,ADAURA、EVIDENCE及ALINA研究奠定了辅助靶向治疗格局;在驱动基因阴性NSCLC患者中,IMpower010和KEYNOTE-091研究奠定免疫辅助治疗格局,而CheckMate-816、CheckMate-77T、Neotorch和KEYNOTE-671等研究奠定了新辅助+/-辅助免疫治疗的格局。随后,会议通过“大咖对话+点评”的形式重点对早期NSCLC围手术期和局晚期NSCLC治疗存在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深度讨论。
SESSION 2
在辽宁省肿瘤医院马锐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汪进良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汇报了《肺癌罕见突变治疗进展和中国贡献》,包括难成药靶点领域实现的突破,已成药靶点药物治疗耐药后的研究进展,以及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研究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的报告聚焦《新时代下中国肺癌转化研究的整合与协作》,重点分析了中国肺癌转化研究的进步与局限,TRACERx研究带来的启示,以及肺癌转化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在报告结束后的“大咖对话+点评”环节,讨论嘉宾和点评专家针对“肺癌精准检测”方面的热点、难点、困扰及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和评述。
SESSION 3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雁教授和辽宁省肿瘤医院李晓玲教授的主持下,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孙建国教授作报告《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重点分享了朱波教授团队在免疫耐药机制领域的研究成果。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在报告《免疫新药研发进展及未来展望》中指出,近十年来,免疫肿瘤药物在中国发展迅速,不断涌现的新免疫疗法和组合方案持续提高了疗效标准;对于未来的肺癌免疫治疗药物开发,深入了解肿瘤、宿主和TME之间的生物学机制至关重要;明确的MOA、创新的试验设计、合理的药物组合、开展平台试验以及更多的合作是提高新药研发效率的必要条件。随后,讨论嘉宾和点评专家针对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和克服免疫耐药的策略分享个人见解。
SESSION 4
刘晓晴教授汪进良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发表了题为《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治疗现状与未来》的学术分享,梳理了EGFR敏感突变NSCLC一线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以及耐药后治疗的研究发现。随后,讨论嘉宾针对“EGFR敏感突变NSCLC耐药后的治疗选择”各抒己见。
在北京医院李琳教授主持下,北京天坛医院李晓燕教授以《WCLC & ESMO小细胞肺癌(SCLC)治疗灵魂五问》为题,探讨了SCLC免疫治疗用药首选PD-L1单抗还是PD-1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介入时间、免疫能否跨线治疗、放疗能否锦上添花以及双抗/ADC能否在患者耐药后雪中送炭等议题。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的主持下,汪进良教授作题为《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与新方法探索》的报告,指出免疫治疗的局限性继发对免疫联合新模式及新靶点的探索,其中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联合新型化疗药物已初现疗效,DLL3、CD47、B7-H3和DDRi是可探索的潜在靶点。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燕翔教授对《MET异常NSCLC诊断治疗进展》进行详细解读,增加了参会代表对该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煜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汤传昊教授进行了《中国创新药在ALK阳性NSCLC一线治疗新探索》的专题分享,清晰阐述了ALK+NSCLC治疗现状以及中国创新药的优秀成果。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宋勇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玉艳教授作报告《免疫治疗助力广泛期SCLC一线治疗长生存》,重点分析了国内原创新药研究的亮眼数据,指出新的靶点和新机制药物是SCLC治疗重要的探索方向。
SESSION 5
姚煜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钟殿胜教授主持了第5部分的学术活动。宋勇教授进行了题为《抗肿瘤血管治疗的现状和困境》的学术分享,报告强调抗血管生成治疗对于肺癌治疗不可或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联合策略需要不断探索,新药研发成果将改变目前的治疗格局。范云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小细胞肺癌治疗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策略》,免疫联合化疗是广泛期SCLC治疗新标准,如何改进这些方案是目前遇到的瓶颈,局限期SCLC的免疫治疗仍需要等待研究数据,靶向DLL3及B7-H3的新药研究是未来希望,SCLC的分子分型及精准治疗离临床应用仍有一段距离。随后,讨论嘉宾针对抗血管生成联合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地位以及SCLC免疫治疗临床实践分享个人见解。
SESSION 6
本学术报告专场由刘安文教授刘晓晴教授主持。程颖教授的报告内容为《中国原创研究/原研药物:我们与first-in-class的距离》,first-in-class指使用全新的、独特的作用机制来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近些年来,在政策、企业、研究者等多方因素共同促进下,中国的first-in-class创新药物的研发逐渐步入正轨,在新靶点、双抗、ADC等领域展现良好前景;中国做好创新药物研发需要加强开展I期临床研究以及转化研究的能力,未来仍需要临床医生和企业交流合作,协力促进中国创新药物融入全球化进程。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的压轴演讲主题为《2023肺癌重磅研究之解析和点评》,针对EGFR突变晚期NSCLC的一线强化治疗策略,FLAURA2(奥希替尼+化疗)和MARIPOSA(lazertinib+amivantamab)研究结果备受关注;RAMOSE和OSIRAM-1是评估三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的基础上联合雷莫西尤单抗的研究,吴教授以“旧瓶装新酒”一词比喻其研究设计。RAMOSE和OSIRAM-1分别得到了一个阳性和一个阴性的结果,与雷莫西尤单抗有关的治疗负担可能是存在的一个问题。随着一线治疗方案的选择越来越丰富,临床医生需要依据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毒性和治疗方便性这三个标准,为患者选择有效、低毒和使用方便的治疗方案。
在这场云集领域内顶尖专家的峰会和论坛上,参会人员零距离聆听高层专家的所思所想和真知灼见,在尽享学术饕餮盛宴的同时领略业内“大咖”们活跃的学术思维和独具风格的演讲、主持和陈述观点的风采,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版面编辑:高金转  责任编辑:张彩琴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2023北京紫禁城肺癌年度会议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