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肿瘤医生,也是个普通人,工作身份赋予了他不一样的责任和使命感,与死神搏斗,他没在怕;但脱下一袭白衣,生活中的他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而知。“有点不医杨”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杨犇龙医生创立的视频节目,包含医学跨界对谈、大师论道、科普信息速递等,用不一样的方式看乳腺癌诊治和医疗行业的变迁,同时,该栏目也让我们对肿瘤医生生活中的状态有所了解。既往杨犇龙医生都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荧幕前,本期,杨犇龙医生将作为嘉宾做客肿瘤瞭望,对2023年医疗领域新进展进行盘点,并对2024年的医学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编者按:他是一名肿瘤医生,也是个普通人,工作身份赋予了他不一样的责任和使命感,与死神搏斗,他没在怕;但脱下一袭白衣,生活中的他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而知。“有点不医杨”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杨犇龙医生创立的视频节目,包含医学跨界对谈、大师论道、科普信息速递等,用不一样的方式看乳腺癌诊治和医疗行业的变迁,同时,该栏目也让我们对肿瘤医生生活中的状态有所了解。既往杨犇龙医生都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荧幕前,本期,杨犇龙医生将作为嘉宾做客肿瘤瞭望,对2023年医疗领域新进展进行盘点,并对2024年的医学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01
肿瘤瞭望:“有点不医杨”有活力、有创新、有个性,请您分享一下从最初筹备这一栏目,发展到现在享誉四方的心路历程。
杨犇龙教授:很多事情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呈现的结果间往往会存在一些偏差。刚开始筹备这一栏目时,我想从人文角度入手,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窗口,让大家看到严肃认真、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在生活中是怎样的,让他们多聊聊历史、科学、艺术等医学外的内容。
发展到今天,我们会发现“有点不医杨”这一栏目越来越多元化,除了我当初构想的内容外,我们也致力于把一些严肃的学术内容,通过不一样的形式传递给大家。我认为当前学术知识传播的形式有的太严肃、太高端;有的则流于形式化,依靠夺人眼球的标题吸引读者,但又没有实质性内容的输出。我希望将二者进行结合,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让基层医生和患者能够接受,把最前沿的学术内容分享给大家。
02
肿瘤瞭望:每一期“有点不医杨”,都以活泼的形式呈现严肃的学术,严谨而不失趣味。对于未来“有点不医杨”的发展,您有怎样的期许?
杨犇龙教授:有的时候不是你自己想往哪个方向走,而是时代推着你往那个方向去走。对于未来“有点不医杨”的发展,我个人的期许依然是汇聚更多中青年医生力量,让更多人看到肿瘤医生(特别是年轻肿瘤医生)的与众不同之处,让更多人了解到新一代肿瘤医生对大环境、科技、人文艺术的思考。在细节上,我也希望能够有不一样的探索方向。除了目前固有的学术传播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添加一些人文的内容,如患者较为关心的饮食、美容等方面的内容。总而言之,我们期望输出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让患者、医生通过这个平台能获得她想要的东西。
03
肿瘤瞭望:本期“有点不医杨”盘点2023年进展,展望2024年的发展趋势,您觉得有哪些大事件或大趋势需要重点关注?
杨犇龙教授:2023年,医疗反腐、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成为年度热词。这是我们要直面的关键词,也是国家鼓励我们把医疗行为做得越来越规范的隐形推动力。只有在合规的道路上,我们所做的工作才能健康发展。我也期望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临床医生除了将临床工作做好之外,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医疗学术内容、人文艺术等内容通过不一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让大家看到临床医生不一样的一面。
04
肿瘤瞭望:2024翩然而至,您有哪些寄语送给大家?
杨犇龙教授:特别感谢肿瘤瞭望的同事,肿瘤瞭望这一平台在过去的几年持续在学术内容传播上默默奉献,各大国际会议都亲临现场,第一时间将重要学术内容带给大家。我认为这些媒体平台让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更近了,也给了临床医生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学术进展的机会。在这里,祝愿2024年肿瘤瞭望发展的越来越好,同时也希望所有关注肿瘤瞭望这一平台的读者,龙年大吉,身体健康。我们共同卸下过去一年的疲惫,2024年走得稍微慢一点,有时间的话多停留下来,和家人一起去感受身边的美好。
杨犇龙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师从吴炅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干事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
中国医促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关村微创联盟乳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理事
CBCS指南编撰组秘书,巡讲团成员
《有点不医杨》系列视频节目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