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OG独家访谈]肿瘤精准医疗的认识误区和正确理解——访熊磊博士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5/10/20 14:42:49  浏览量:2421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上,思路迪精准医疗创始人熊磊博士介绍了二代测序在肿瘤临床研究与应用中的发展现状与瓶颈。熊磊博士在中国最早提倡推广精准医疗,长期从事系统生物学研究,专注肿瘤耐药和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本次会议上,针对其研究领域相关问题,《肿瘤瞭望》记者采访了熊博士。

   编者按: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上,思路迪精准医疗创始人熊磊博士介绍了二代测序在肿瘤临床研究与应用中的发展现状与瓶颈。熊磊博士在中国最早提倡推广精准医疗,长期从事系统生物学研究,专注肿瘤耐药和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本次会议上,针对其研究领域相关问题,《肿瘤瞭望》记者采访了熊博士。

  肿瘤精准医疗领域存在的认识误区
  精准医疗领域有几个误区存在,其中一个很核心的误区就是“基因特别多、药特别少”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死牢的出发点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做精准治疗,最关键不在于精准,而在于首要要有治疗,因为有了治疗方法,而治疗不精准,所以我们才谈精准治疗。目前,肿瘤免疫治疗还处于初级阶段,临床中谈到的精准治疗主要是指靶向治疗。然而,目前靶向治疗对应的药物相对有限,尤其在中国被CFDA批准的药物,所以给人的感觉是,精准医疗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会认为现在的情况是“雷声大、雨点小,概念多、实践少”。因为会有人认为现在的药物对应的人群太少,虽然可能会很精准,但精准到只有2%的患者适用,是很有临床价值,但临床实践价值较小。
  本次会议上,我谈到的最核心的一点是我们对药物靶点的认知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基因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常规对基因突变图谱的认知是基于美国的TCGA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检测了几万个样本,每种肿瘤类型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甚至上千个样本。这个图谱的结果主要发表在多个顶级杂志上,但随着诊断测序技术的不断完善,分析方法的不断提高,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我在报告中重点讲到研究型检测和诊断型检测的数据结果并不一样,虽然都是二代测序,但测序深度完全不同,所检测的变异形式也不一样。基于超深度测序(大于800×)和新型的算法,我们发现基于TCGA的数据库所理解的基因变异图谱的认知是非常狭隘的,很多基因变异图谱是以前未被我们认识到的。二是对基因的认知,很多人对信号通路中的基因功能认知不足,大部分人认为的药物靶点是一个基因,其实,精准治疗寻找的是一群标志物,甚至都不一定是基因变异作为标志物。比如,不是说PD-1、PDL-1单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就仅仅是PD-1、PDL-1的表达,可能还有免疫细胞的含量和分布,也有整个肿瘤负荷作为标志物,包括突变次数作为标志物,还有其他基因缺陷作为标志物。所以,一种药物其疗效本身对应的标志物和靶点,需要加以区分,靶点可能是1个、2个或3个,最多3~4个,但其标志物却有很多,由于肿瘤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相关影响,考虑到这些,标志物会更多。
  目前主流的,特别是既往3个月基于我们的临床检测数据发现,在肝癌方面普遍认为靶点很少的情况下,我们用诊断型检测却发现它的可靶向用药变异非常多,这是一个福音,因为临床专家一旦认识到这一点,马上获益的一定是老百姓。
  另外,数据的正确解读可能带来精准治疗机会。比如一个家族的患者明显具有遗传性,有遗传症状和表型,但基因检测的结果却不能把它注释出来,这会影响这部分比例,也会影响遗传性疾病的家系筛查。一个明显家族聚集疾病,但就是找不出原因,就不能确认它是遗传病,不能做预防性筛查甚至预防性的临床干预,因为它有可能是因为家族生活习惯所致,比如一个家族由于生活习惯原因得了食管癌或结肠癌,也是有可能的。这几个因素加到一起,从检测方面的灵敏性,包括它使用了诊断级的检测方法,注释的方法,包括对信号通路的理解,有一组基因作为标志物,这才能真正发挥精准医疗所带来的临床获益。这时会发现治疗人群覆盖度大大增加,这是精准医疗非常核心的问题,也是当下精准医疗的立命之本。当适用人群特别少的时候,这种治疗方法就变成了一种奢侈品,只有极少数人能从中获益,这是值得大家交流的一个问题。
  对精准医疗的认识需要时间积淀
  认识精准医疗是需要时间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一开始出现热潮,热潮之后开始冷静,进入成熟期,然后逐渐演化。什么是真正的精准医疗?很多人把精准医疗当做基因指导的靶向治疗。其实,精准治疗是一个医学哲学层面上的概念,它是一个医疗理念,而非一种纯粹的技术。放化疗也存在精准治疗的空间,沈琳院长在本次会上谈到免疫治疗也同样需要精准治疗。只要治疗效果没能实现100%,这个治疗就存在精准治疗的提升空间。精准治疗不是二代测序,只是说现在起步的精准治疗主要在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而它主要是以二代测序为主。但免疫治疗不是以二代测序为主,有免疫细胞分布的一个标志,不是测序能检测的。即使现在的靶向治疗,若抗血管生成的靶点不在肿瘤细胞里,也无法仅仅通过针对肿瘤细胞进行二代测序寻找标志物。
  所以说,精准医疗其实是一个医疗理念,这个理念不是奥巴马提出的,而是在三四千年前医学出现之时,大家就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只是肿瘤领域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更大。因为肿瘤发生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肿瘤基因组的演化,而实现肿瘤精准治疗主要来自于对基因组的解析。当然,突破精准医疗从美好愿景到真正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在2012年就大规模启动开展精准医疗,但为何今年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是因为美国经过大量实践,才逐渐明晰精准治疗的路径,他们走了很多弯路。所以说,目前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弯道超越”机会,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数据,但不能照搬美国数据,可以用更精准的方法获得更加精准的数据。精准医疗这个医学理念需要和现有各种治疗方式相结合。
  精准医疗不是二代测序,只是说现在二代测序是靶向治疗中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随着未来越来越多的治疗方式出现,精准医疗的技术平台都会结合在一起,这是对精准医疗的正确认识。可能未来3~5年还是以二代测序为主,因为新的精准诊断技术突破不是1~2年能实现的,而需要5~10年的时间。所有技术都是为精准治疗的理念服务的。如果一个新技术出现,我们需要学会用它来改变临床实践。

版面编辑:JYB  责任编辑:侯丹丹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精准医疗肿瘤下一代测序靶向治疗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