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SIBCS2015]多学科讨论:一例ER+淋巴结微转移乳腺癌的诊疗策略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5/10/28 20:01:04  浏览量:23374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临床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患者占相当大比例,临床工作需要规范化其检测、治疗。本期《肿瘤瞭望》为您带来第十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上,一例ER+淋巴结微转移乳腺癌诊疗中践行规范化医疗的多学科讨论(MDT)。

病例简介

  基本情况:58岁女性,以左乳无痛性肿块3月余就医。52岁绝经,既往史无特殊。查体见左乳外上方肿块(直径约1.6 cm),肿块边缘距乳头3 cm,边界不清,质地偏硬,活动欠佳,无压痛,右乳未触及明显肿块。无皮肤粘连,表面皮肤无红肿、无破溃、无渗液。双侧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显示:左乳外上低回声区,约16 mm × 11 mm × 14 mm,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边缘部分呈角,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缘见条状血流信号。双侧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左乳外上实质性占位,B1-RADS:4C,MT可能。

  2. MRI

  3. 钼靶摄片:左乳外上高密度结节,边界不清;结节大小约15 mm × 16 mm,未见明显钙化;左乳外上结节,恶性待排,B1-RADS:4B。

  病理检查:空心针穿刺活检示左乳浸润性癌,ER:70%强,PR:20%中,Ki-67:20%+,HER-2- Luminal型。手术方式为左乳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中病理:肿瘤边界至染色切缘距离足够;前哨印片0/2,病理提示T1N1miM0 Luminal型。肿块:1.6 cm × 1.5 cm,组织学:Ⅱ;脉管(-),切缘(-);ER:70%强,PR:20%中,Ki-67:25%+ ,HER-2-。前哨淋巴结1枚见微转移-2/6切面。

讨论专家

如何制定综合治疗策略

 

  讨论问题一:前哨淋巴结转移,是否需要补充腋窝淋巴结清扫

 

  张瑾教授:手术方式的精准把握是目前治疗的关键。该患者检查了6张病理切片符合病理阳性,诊断前哨淋巴结微转移证据明确。来自国际性多中心研究(Trial23-01)结果也显示对于微转移患者,无论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不建议该患者补充腋窝淋巴结清扫。

 

  吴炅教授:Dr King的汇报也提及,根据ACOSOG Z0011研究的结果,对1~2枚淋巴结转移的保乳患者也可避免补充腋窝淋巴结清扫。St. Gallen专家组也推荐有限的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无需补充腋窝淋巴结清扫。

 

  讨论问题二:前哨淋巴结活检标准,Ki-67阈值的确定及其价值

 

  郎荣刚教授:首先,前哨淋巴结活检病理切片标准,冰冻手术组织要常规进行石蜡包埋HE切片检查,如果有可疑淋巴结需要进一步免疫组化检测。切片间隔为2~3 mm(机器的设定参数)。Ki-67阳性指数是评估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在临床应用中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就治疗决策价值来讲,Ki-67阈值一直存在争论,如2011年将阈值设为14%,2013年为20%,今年大多数观点认为阈值设在20%~29%较为合适。因此指南特别提及需要根据自己实验室的标准判断。在切片染色中,不同区域Ki-67阳性计数有差异,影响因素也很多,因此选择计数区域十分重要,同时计数的主观性与可重复性也可影响结果判定。因此,Ki-67并没有确切的阈值。在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德国专家认为,Ki-67<10%可判断为低表达。

 

  讨论问题三: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辅助化疗

 

  吴炅教授:本例患者在不考虑做基因检测的情况下,是否化疗?

 

  张频教授:是否化疗可能存在争议,需要与患者沟通,讨论并结合其意愿。考虑患者分子分型属Luminal B型,有一枚淋巴结转移,属中危复发危险,患者年龄<60岁,既往无其他疾病病史,我倾向选化疗。但是由于淋巴结是微转移,在选择方案时会考虑采用较温和的化疗方案(如AC或TC 4周期)。

 

  吴炅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化疗决策一方面取决于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患者意愿。请问张频教授在与患者探讨这个问题时,患者是否也得到相关的知识提出自己可以不做化疗?

 

  张频教授:目前患者从各渠道获取医学信息较多,有些患者知识层面较高,会与医生讨论治疗问题。本例患者一枚淋巴结微转移,ER表达较高,KI67指数25%,如果患者对化疗有顾虑,经济条件较好,可进行21基因检测来辅助决策。对基因检测低风险者,可免除化疗。无条件检测者,需要向患者讲明化疗的获益和风险(不良反应),并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在辅助化疗获益不明确的情况下,患者的意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讨论问题四:术后放疗方案的制定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俞晓立教授:此病例需要进行放疗。放疗纠结的问题在于:一是患者事实上存在微转移,局部腋下淋巴结是否需要处理。循证医学的证据,Z0011研究的是1~2个淋巴结的宏转移。最接近患者情况的是意大利的IBCSG 23-01研究,98%的患者有1枚腋下淋巴结微转移,最终约70%的患者采用外照射,其他则加入了术中化疗或其他特殊的放疗技术。Z0011试验中50%患者接受了高切线放疗(包含第一站和第二站淋巴结)。第二,Dr. Shen的研究关于乳腺大分割放疗的趋势也是目前的热点。一项Canada随访12年的研究(所有患者淋巴结阴性),和另外两项来自英国的研究(纳入28%的腋下淋巴结阳性患者),这些研究还不能很确定支持大分割放疗的效果。因此,对于本例患者有信心的方法是整个乳腺加高切线放疗,包含第一、第二站淋巴结,采用常规分割放疗方式。

 

 

  论问题五: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选择

 

  张频教授:内分泌治疗是这例患者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患者58岁,已绝经6年;因未满60岁,首先应检测基线雌激素(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判断是否真正的绝经。如果结果是绝经后状态,按照绝经后选择内分泌药物。因患者分期T1N1,内分泌治疗优先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AI),如来曲唑(Letrozole)等。

 

  吴炅教授:我们非常强调这类患者内分泌治疗的作用及依从性。假设患者已完成5年AI治疗,会如何考虑后续治疗?

 

  张频教授:我们越来越多地面临AI治疗5年后是否需要后续内分泌治疗的问题。对于治疗满5年未复发的患者,需要评估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如骨密度,血脂等及治疗意愿,并根据前期手术时的复发风险综合考虑。目前国际上也有通过检测BCI预测后期(5-10年)复发风险,决定需要延续治疗的患者,但国内尚无法检测。虽然目前指南推荐AI治疗的时间是5年,但相关的延续治疗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所以对本例患者,我们有时间等待临床研究的结果。在目前的实践中,对AI治疗5年后未复发的高危复发风险者,若药物耐受性良好,我个人还是建议延续AI治疗,但是要个体化处理。

 

循证医学证据回顾

 

  李俊杰医生:首先关于是否需要补充腋窝清扫。23-01临床试验中,微转移患者无论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预后都是相似的,局部复发率均1%。因此,基于张瑾教授的观点,该患者没有必要补充腋窝清扫手术。

 

  Ki-67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后因素,但是其阈值很难确定,结果重复性差,目前也没有很好的标准化检测方法。最新指南提示要根据当地实验室的Ki-67值来评估Ki-67的高低。因此,还需要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提示患者更倾向于Luminal A还是Luminal B型。

 

  对于辅助化疗的抉择,NCCN指南推荐有必要进行Oncotype DX检测。目前国内很少进行这种检测。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化疗要综合多种预后因素进行考虑。St. Gallen共识推荐根据受体阳性率、增殖比率高低以及肿瘤负荷来区分患者更倾向于Luminal A型还是Luminal B型。然而对于Ki-67的阈值并不十分明确。根据张频教授所讲,虽然患者属于微转移而非宏转移,但是更倾向于Luminal B型,存在中危复发风险,因此化疗是必要的,且可以改善其预后。同时选择剂量较轻的化疗方案并与患者及时沟通来综合考虑。

 

  对于放疗计划,Trial 23-01研究中即使微转移或不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也不接受常规区域淋巴结放疗,其中保乳患者多数选择一个乳腺的放疗。对于大分割放疗,三个临床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保乳及淋巴结阴性的患者。长期的随访发现,大分割及常规放疗之间在5年及10年的局部复发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微转移患者仍有10%的其他淋巴结存在转移,因此选择常规加高切线(含第一、第二站淋巴结)放疗,以求对局部淋巴结进行控制。

 

  辅助内分泌治疗方面,绝经患者在使用他莫昔芬治疗后仍有较高复发风险,包括局部复发及相当高比例的远处转移。在明确绝经状态后使用AI,基于TAM研究发现,AI可显著改善临床预后。BIG1-98及ATAC实验显示,来曲唑可显著降低早期远处转移风险,并转换为生存获益。患者在AI治疗5年后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张频教授认为,要对患者复发风险及耐受性进行评估,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延长辅助内分泌治疗。

 

讨论总结

 

  吴炅教授:国内ER+乳腺癌比例超过70%, 欧美国家接近80%。各位专家都强调了治疗、手术、放疗等的规范化。需要强调两点:首先,注意临床试验的适应证;第二,ER+乳腺癌较为复杂,后续长疗程治疗中需要注意患者的依从性和患者全程管理。放疗方面,将来会做一些国内大样本临床研究。内分泌治疗方面,AI目前的地位毋庸置疑。对本例ER+绝经后中危复发风险患者,值得进行5年的含AI的治疗,专家更倾向于早期对患者用AI进行初始内分泌治疗。

版面编辑:张楠  责任编辑:果果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多学科讨论ER+淋巴结微转移乳腺癌诊疗策略

分享到: 更多